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必须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作出专门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良好的文化条件。
深刻认识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新形势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实践自觉。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决定着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国兴邦的重大战略,成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际环境更加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不同思想文化、不同道德观念、不同价值取向的碰撞交锋更加频繁。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确保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这些年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但一些地方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尤其是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有的党员干部信仰迷茫迷失,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比较严重,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树立新风尚,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结合起来,把服务人民与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文化小康”。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柱。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深沉厚重的力量。纵观人类发展史,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那些在当时物质文明强盛的国度,通常也创造了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在物质生产上不断创造奇迹,同时也需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新的辉煌。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既表现为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国家硬实力的直接较量,也表现在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的国家软实力的深度角逐。中华民族走过苦难辉煌的近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懈奋斗,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肩负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高举精神旗帜、传承精神基因、强化精神纽带,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谱写中华文化新的篇章。
准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按照《建议》的要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原则,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职责。必须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战略方位和工作重点,谋划精神文明建设、部署文化改革发展,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凝聚精神动力、营造舆论氛围、增强道德支撑。
以理想信念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重在建设。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抓好工程项目,抓好日常平常,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建章立制、依法管理,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必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
为民利民惠民。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发挥人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是增强精神文明建设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开创新局面的必由之路。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探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和新载体、新途径,加快文化机制、内容、业态、形式等各方面创新步伐,引领时代潮流,引领时代风气。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打好组合拳、奏好交响乐,汇聚起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建议》精神,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切实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坚定人们的信仰和信心作为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以党委中心组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坚持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带动干部群众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不断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阵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及其他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作用,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兴国之魂。要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作为我们工作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坚持价值观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提升全民族的精气神,塑造全社会的新风貌。要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做到经常抓、长期抓,真正把核心价值观叫响、做实。精心设计和组织好主题实践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注重通过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乡规民约等,向社会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维护主流价值和公序良俗。
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要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文艺评奖,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化产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推出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系统梳理传统文化典籍,提升文物保护质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丰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载体,加快地方戏曲振兴发展,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使中华民族基本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要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各类创建活动,创新形式内容,提升思想道德内涵,注重实际效果。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家庭文明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和诚信建设制度化,深化文明旅游,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企业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大网上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优化媒体结构,规范传播秩序,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让中国形象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要创新对外传播方式,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独具中国特色、能与国际交流的对外话语体系,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方式,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格局,打造重点品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组织新闻发言人、国际新闻评论员、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出境公民等宏大队伍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创新对外文化贸易方式,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把优秀影视剧、图书作为拳头产品,努力提高国际文化市场占有率,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